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被引:12
作者
赵秀梅
刘育英
李健
邓新立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
关键词
脑; 缺血再灌注; 血栓; 纤维蛋白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64 [病理过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在动物活体模型上 ,连续观察脑缺血 /再灌注时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测量缺血 /再灌注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 :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颈动脉注入 0 .0 67%异硫氢酸荧光黄 (FITC) 0 .2ml后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 ,并在缺血 15min、30min、再灌注 30min、1h、6h时采血 ,用凝血酶凝固法测量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 :单纯缺血期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细动脉、细静脉管径缩小 ,有部分毛细血管内血流停滞。再灌注后 ,血流速度加快 ,随再灌时间的延长 ,白细胞粘附、贴壁明显增多 ,血管内皮增厚 ,纤维蛋白丝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 ,呈絮状团块附着在血管内壁上 ,逐渐形成壁栓 ,阻碍血细胞的流过。缺血期和再灌注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以缺血 30min和再灌 1h时增高最为明显 (P <0 .0 1)。再灌 6h时又明显降低 ,与单纯缺血 30mi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再灌注后快速恢复的血流加重了内皮细胞的损伤 ,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导致血栓形成 ,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的形成在此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17+1 +1-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脑挫伤区及其远离部位脑组织中纤维蛋白的免疫组化观察 [J].
刘敏,汪秉康,吴家,许普 .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4, (02) :138-141
[2]   凝血和纤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J].
关可加,蔡涛 .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1994, (02) :120-122
[3]   多器官衰竭早期血小板粘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 [J].
刘育英 ;
赵秀梅 ;
姜澜 .
微循环学杂志, 1996, (04)
[4]   冠状微循环障碍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J].
李炘 .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1998, (05) :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