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近40年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48
作者
左洪超 [1 ]
鲍艳 [2 ]
张存杰 [3 ]
胡隐樵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蒸发量;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实验;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变化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也表明只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会产生偏颇,譬如将蒸发皿蒸发量的逐年减少归因于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的解释在中国东部比在中国西部较合理.分析1983~2001年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观测的资料得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云量保持微小的减少趋势而总云水路径处于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表明云变得更不透明了,它的物理属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示着大气可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气系统变得更湿润.结合水循环过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用数值方法证明地气系统的水汽变化能引起陆地近地层大气相对湿度、地表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潜在蒸发量的明显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680 / 68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北方4月沙尘暴与西风环流的关系 [J].
钟海玲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5, (01) :104-111
[2]   西北地区近40年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 [J].
黄玉霞 ;
李栋梁 ;
王宝鉴 ;
何金梅 .
高原气象, 2004, (02) :245-252
[3]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J].
左洪超 ;
吕世华 ;
胡隐樵 .
高原气象, 2004, (02) :238-244
[4]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J].
邱新法 ;
刘昌明 ;
曾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4) :437-442
[5]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J].
符淙斌 ;
董文杰 ;
温刚 ;
叶笃正 .
气象学报, 2003, (02) :245-250
[6]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J].
施雅风 ;
沈永平 ;
胡汝骥 .
冰川冻土, 2002, (03) :219-226
[7]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 [J].
王绍武 ;
蔡静宁 ;
朱锦红 ;
龚道溢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137-145
[8]   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叶笃正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