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关系

被引:48
作者
王国霞
刘婷
机构
[1]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模型; 资源型城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83001 ;
摘要
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利用中部地区37个资源型城市2005—2014年城市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30个指标数据,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5以来人口城市化对资源型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力减弱,社会城市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并趋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尽管资源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影响最大,但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影响力正变得日益重要。(2)各城市间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较大,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较小。自2005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城际差异无较大改变,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城际差异正变得日趋缩小。位于山西省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动较之其他省份更为显著。(3)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协调类型处于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并以初级协调型为主。2005以来中部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保持不变,关系恶化的资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关系更为协调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4)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差异显著,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差异并不明显。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成熟型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较低。(5)城市化滞后仍是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J].
方创琳 ;
周成虎 ;
顾朝林 ;
陈利顶 ;
李双成 .
地理学报, 2016, 71 (04) :531-550
[2]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特征和发展路径选择 [J].
张文忠 ;
王岱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27 (06) :12-17
[3]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 [J].
王少剑 ;
方创琳 ;
王洋 .
生态学报, 2015, 35 (07) :2244-2254
[4]   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灰色关联性分析 [J].
严姗 ;
孜比布拉司马义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4 (01) :47-51
[5]   资源型区域矿—城—乡冲突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J].
景普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 (05) :146-151
[6]  
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J]. 郭月婷,徐建刚.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7]   西安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
赵安周 ;
李英俊 ;
卫海燕 ;
陈晓红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6) :152-156
[8]   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J].
曹广忠 ;
陈昊宇 ;
边雪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2, (07) :22-28
[9]   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 [J].
张复明 .
中国软科学, 2011, (06) :1-9
[10]   资源型区域城镇化动力、特征与战略取向——基于山西的实证 [J].
翟顺河 ;
郭文炯 ;
景普秋 .
城市规划, 2010, 34 (09)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