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11
作者
李国平 [1 ]
刘晓冉 [2 ]
黄楚惠 [3 ]
陈功 [4 ]
宋雯雯 [5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2] 重庆市气候中心
[3] 四川省气象台
[4]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5] 四川省专业气象台
关键词
高原低涡; 结构; 涡旋解; 热源强迫; 边界层抽吸; 涡旋波;
D O I
10.16836/j.cnki.jcuit.2011.05.001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应用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两例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发展过程及其结构演变,揭示出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若干观测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研究类热带气旋低涡的方法,将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视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且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柱坐标系中的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边界层动力作用下低涡的流函数解,重点讨论了地面热源强迫和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研究认为,由于边界层加热和摩擦的共同作用,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呈暖心结构。热源强迫的边界层低涡的散度场存在一个动力变性高度,该高度的位置与边界层顶高度有关。通过边界层动力抽吸作用,当边界层顶有气旋性涡度时,能引起边界层低涡的水平辐合运动和随高度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可加强低涡的切向流场;如果低涡的中心区域为"内冷外热"型加热分布,则热源强迫的低涡中心区域下层为辐散气流和随时间减弱的切向流场,上层为辐合气流和随时间增强的切向流场,并伴有下沉运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涡眼(或空心)结构,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低涡中心为少云(或无云)区,即这类高原低涡具有与台风类似的眼结构,因而可视为类热带气旋涡旋的新例证。最后通过高原低涡的简化模型对低涡所含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高原低涡中既含有涡旋Rossby波,又含有惯性重力波,即低涡波动呈现涡旋Rossby-惯性重力混合波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流体涡旋中螺旋波不稳定发展的理论研究 [J].
陶建军 ;
李朝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3) :650-656
[2]   热带气旋螺旋云带动力不稳定的性质 [J].
黄泓 ;
张铭 .
气象学报, 2008, (01) :81-89
[3]   热带风暴中波动特征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J].
陆汉城 ;
钟玮 ;
张大林 .
大气科学, 2007, (06) :1140-1150
[4]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rmal forcing vortices in boundary layer and its applications[J]. 刘晓冉,李国平.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2007(04)
[5]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气象学报, 2006, (03) :392-399
[6]   台风螺旋雨带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朱佩君 ;
郑永光 ;
王洪庆 ;
陶祖钰 .
科学通报, 2005, (05) :486-494
[7]   '98南海季风(SCSMEX)和高原科学试验(TIPEX)边界层(英文) [J].
张光智 ;
徐祥德 ;
王继志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 (03) :349-356
[8]   台风螺旋雨带——涡旋Rossby波 [J].
余志豪 .
气象学报, 2002, (04) :502-507
[9]   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 [J].
郁淑华 .
高原气象, 2002, (02) :199-204
[10]   一类奇异孤波解及其在高原低涡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J].
李国平 ;
蒋静 .
气象学报, 2000, (04) :44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