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9
作者
方杰
顾连兴
刘宝泉
张洪生
张光辉
孙彤彤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河北任丘,河北任丘,,河北任丘
关键词
稠油; 水洗; 粘度; 稠化作用; 生物降解; 二连盆地;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2.03.01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稠油在二连盆地内广泛分布,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两类。原生稠油来自未成熟或低成熟的白垩系烃源岩的直接排烃和原油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主要为普通稠油(粘度为100~5000mPa·s),而次生稠油则是原生稠油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等次生稠变的产物,并具有不同的稠化程度。基于大量稠油物性、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分析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稠油的特征,并根据稠化程度的差异将二连盆地稠油归纳为一个稠变序列,即低成熟—未成熟稠油(粘度100~2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5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1000~50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00 mPa·s)。随原油稠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产物从普通稠油变化为特稠油。原油在盆地斜坡带和凹中隆起的高部位最容易发生次生稠变而形成稠油。多种稠变作用的叠加是二连地区稠油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04 / 3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中国重质油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成因 [J].
胡见义 ;
徐树宝 ;
程克明 .
石油学报, 1989, (01) :1-11
[2]  
中国陆相原油和生油岩中的生物标志物.[M].曾宪章等编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