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21
作者
刘加彬 [1 ]
杨晋川 [1 ]
景怀琦 [2 ]
徐建国 [2 ]
机构
[1] 江苏省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腹泻病; 动物; 带菌率; 预警监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1.3 [流行病学各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徐州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以下简称O157:H7)感染的流行特征,系统观察腹泻患者、宿主动物携带O157∶H7的状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徐州市近8年来O157:H7感染状况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6年徐州共累计报告O157∶H7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并发肾衰竭(HUS)131例,病死率87.79%。徐州市丰县、铜山县发病最多,占全市发病的77.10%。6~9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发病的77.10%。年龄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4.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1.60%。男女性别比例为1∶1.34。腹泻患者、宿主动物带菌率连续性监测结果证实了其与O157:H7感染关系。不同年份O157∶H7毒力基因发生了变化。结论O157∶H7感染自1999、2000年爆发流行后,徐州市疫情一直稳定。尽管疫情发生原因复杂,传播机制不清,但与腹泻患者带菌率、宿主动物带菌率及菌株毒力基因阳性率、毒力基因变迁有关。腹泻患者带菌率、宿主动物带菌率可作为爆发疫情预警监测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516 / 51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基因同源性的分析
    杨晋川
    景怀琦
    李洪卫
    逄波
    赵广法
    徐建国
    [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3, (06) : 33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