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2年长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规律与成因

被引:18
作者
陈婷
梁四海
钱开铸
万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长江源; 植被指数;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GI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2 [植物地理学、植物分布(植物志)];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GIMMS-NDVI遥感数据以及植被类型等专题信息,结合遥感图像处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统计分析了1982—2003年长江源地区时间和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形地貌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结果表明:近22a,长江源植被覆盖呈总体增加趋势,而高寒草甸退化较严重,喜湿植被退化快于耐干旱植被,植被的生存环境趋于干旱化。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受到海拔、坡向、人类活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海拔4400~4600m的较低海拔地带退化最强烈,主要为高寒草甸与高寒沼泽草甸受牧业影响较大;牧业影响半径为24km;道路的影响范围为24km,道路的修建加速了人类对高原植被的破坏作用;阳坡植被呈现趋于稳定和退化的趋势,阴坡植被表现为增长的趋势,降水量增加是源区植被,尤其是阴坡植被变好的重要原因,而太阳光照增强是导致阳坡干旱和植被趋于退化的潜在原因;近河床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植被生长具有稳定的地下水源;在远离河床的一定区域内,地下水易于疏干,植被易于退化,河流影响范围为24km。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 [J].
张镱锂 ;
丁明军 ;
张玮 ;
刘林山 ;
王兆锋 ;
阎建忠 ;
摆万奇 ;
郑度 .
地理研究, 2007, (03) :500-507+639
[2]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陈仁升 .
地理学报, 2005, (03) :467-478
[3]   GIS支持下的江河源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J].
潘竟虎 ;
王建 ;
刘菊玲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 (02) :35-37
[4]   大宁河流域坡度与坡向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 [J].
周爱霞 ;
马泽忠 ;
周万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2) :126-129
[5]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人为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J].
王得祥 ;
任广鑫 ;
杨改河 ;
冯永忠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5-9
[6]   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胥鹏海 ;
冯永忠 ;
杨改河 ;
温秀卿 ;
王得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0-14
[7]   近40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沈永平 ;
刘时银 ;
陈仁升 .
冰川冻土, 2004, (01) :7-16
[8]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 [J].
严作良 ;
周华坤 ;
刘伟 ;
周立 .
中国草地, 2003, (01) :74-79
[9]   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J].
沈永平 ;
王根绪 ;
吴青柏 ;
刘时银 .
冰川冻土, 2002, (03) :308-314
[10]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王根绪 ;
李琪 ;
程国栋 ;
沈永平 .
冰川冻土, 2001, (04) :34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