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海区鳀鱼和康氏小公鱼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生态特征

被引:39
作者
吴光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关键词
康氏小公鱼; 稚鱼; 分布区; 幼鱼; 卵子; 鱼卵; 生态特征; 渔场; 产卵场; 扬子江口; 长江口; 早期发育阶段; 卵径; 表层水温; 鳀鱼; 鱼类组成; 表层盐度; 鳗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于1985年8月—1986年8月间,在长江口海区(30°45′—32°00′N,124°00′E以西)周年生态调查表明:鳀鱼鱼卵和仔、稚鱼的出现数量,占该区各种鱼卵和仔、稚鱼总量的首位。其中,垂直网采到的鳀卵和仔、稚鱼分别为同网型总量的82.72%和45.90%,而表层网的则分别为82.73%和54.64%。鳀卵出现在全年的4月中旬—10月中旬,以5,6两月为鳀卵集中出现的月份。鳀卵分布区的表层水温为17.0—24.5℃,表层盐度为22.50—30.50‰;122°30′E以东的海区为鳀鱼的主要产卵场,成鱼在该区作自东向西,再折回东部的生殖洄游。 康氏小公鱼卵和仔、稚鱼的出现数量,占调查区第二位。其中在垂直网中的出现数量,分别占卵和仔,稚鱼总量的3.39%和3.48%,表层网的分别为5.12%和6.34%。生殖期在6月中旬—10月中旬,盛期在7—9月。产卵时的最低表层水温在21.0℃以上,适盐广泛。主要产卵场是122°30′E以西的南、北近岸河口浅水区,成鱼生殖时作自南向北的生殖洄游。 两种鱼在调查区的鱼类组成和食物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并有着较丰富的资源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人工增殖蓝点马鲛作为利用鳀鱼资源另一途径的分析 [J].
杨纪明 .
海洋科学, 1986, (04) :44-45
[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鯷鱼卵和仔鱼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卵场 [J].
江素菲 ;
郑小衍 .
台湾海峡, 1984, (02) :224-231
[3]  
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论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专家办公室编,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