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牧区发展的人口制约因素

被引:4
作者
约翰·W·朗沃斯
格里格·J·威廉森
刘玉满
机构
[1]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牧区; 民族; 农村; 权利主体; 人口; 牧业旗县; 牲畜头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 草原生产力; 阿鲁科尔沁旗; 制约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3 [畜牧业、饲养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中国牧区的公共政策、技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当微秒。本项目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妨碍进步的主要制约因素得不到解决,八十年代传统牧民的收入增长是不会持久的。如果这些问题近期内得不到有效地处理,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会丧失;已经相当严重的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即将成为一场灾难;作为少数民族的牧民与中国社会主流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牧区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稳定充满了风险。 正如中国其他地区一样,1978年后广大牧民都亲身经历了公共政策方面的诸多领域的改革。与此同时,中国牧民获得了一套全新的生物的、机械的和信息的技术。政策变革所带来的鼓励与刺激与现有的新技术相互作用,获得了一些巨大的近期收益。但与此相矛盾的是这种政策——技术的互作所产生的收益对牧区的长期待续性发展构成了主要威胁。简言之,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以草原为代价的,那就是,为了在近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致使主要的现有自然资源已经遭到破坏。从长期看,这种发展策略是不会持久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1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