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被引:55
作者
范如芹 [1 ,2 ]
梁爱珍 [1 ]
杨学明 [3 ]
张晓平 [1 ]
申艳 [1 ,2 ]
时秀焕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土壤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引用
收藏
页码:3767 / 377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免耕对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配的短期效应 [J].
梁爱珍 ;
杨学明 ;
张晓平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8) :2801-2808
[2]   土壤结构定量化研究进展 [J].
周虎 ;
吕贻忠 ;
李保国 .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501-506
[3]   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稳定性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Neil McLaughlin ;
申艳 ;
李文凤 .
土壤学报, 2009, 46 (01) :154-158
[4]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5]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CFDrury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6) :1287-1293
[6]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J].
史奕 ;
陈欣 ;
闻大中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4) :95-98
[7]   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 [J].
文倩 ;
关欣 .
干旱区研究, 2004, (04) :434-438
[8]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9]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退化土壤的结构性与形成机制 [J].
宫阿都 ;
何毓蓉 .
山地学报, 2001, (03) :213-219
[10]  
Influence of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and maize residue addi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in Vertisols[J] . Maria R. Bravo-Garza,Rorke B. Bryan,Paul Voroney.Geoderma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