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被引:46
作者
卢庆治 [1 ]
马永生 [2 ]
郭彤楼 [2 ]
胡圣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热史恢复; 剥蚀量; 成烃史; 鄂西—渝东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 [地热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热演化历史和成烃史 [J].
吕希学 .
地质科学, 2006, (04) :676-687
[2]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热史恢复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郭彤楼 ;
李国雄 ;
曾庆立 .
地质科学, 2005, (04) :122-130
[3]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 [J].
卢庆治 ;
胡圣标 ;
郭彤楼 ;
李忠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110-1116
[4]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 [J].
李慧莉 ;
邱楠生 ;
金之钧 .
地质科学, 2005, (01) :129-132
[5]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J].
付明希 ;
胡圣标 ;
汪集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14-520
[6]   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古隆起构造沉积演化 [J].
盛贤才 ;
王韶华 ;
文可东 ;
陈立军 .
海相油气地质, 2004, (Z1) :43-52+123
[7]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J].
徐政语 ;
李大成 ;
卢文忠 ;
林舸 ;
刘池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15-22
[8]   渝东及邻区盆山耦合关系对石炭系油气形成演化的控制 [J].
卢文忠 ;
徐政语 ;
陈娅娜 ;
沈金龙 ;
杨以宁 ;
易海永 ;
张健 .
天然气工业, 2003, (S1) :38-42+5
[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J].
王永新 ;
汪集旸 ;
胡圣标 .
地质科学, 2003, (02) :214-220
[10]   鄂西-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J].
陈绵琨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1) :2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