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组织到话题参与:记者职业群体微博客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10
作者
刘于思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记者; 职业群体; 微博客; 社会网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14.2 [记者];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050302 ;
摘要
本文致力于探索295名记者在微博客空间中以链接形式构成的社会网络,关注关系层面上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记者职业群体在线社会网络的作用,通过数据挖掘、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描述了记者群体微博客链接网络在整体和结构层面上的构成情况,考察了链接网络、双向链接网络和同子群关系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印证了接近理论和同质理论在记者微博客链接网络中的适用性。除相同性别、工作性质和工作地点之外,在微博客社会网络的形成上,同事关系和具有共同话题是对记者之间建立链接关系有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中,同事关系对形成双向互惠链接关系的作用更大,而共同话题则在记者形成凝聚子群时影响得到增强。上述结论反映了记者这一职业群体的紧密线上社会网络建立机制逐渐从单位组织向共同的话题参与转变,显示了以微博客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新技术为中国记者基于共同兴趣而形成的职业群体社会网络所提供的潜在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81+127 +12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结构性制约:对网络时代日常新闻生产的考察 [J].
王辰瑶 .
国际新闻界, 2010, 32 (07) :66-71
[2]   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其与新闻生产的关系——上海与新加坡报纸的比较研究 [J].
谢静 ;
徐小鸽 .
新闻大学, 2008, (04) :48-57
[3]   传媒人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六 [J].
陆晔 ;
俞卫东 .
新闻记者, 2003, (06) :54-57
[4]  
整体网分析讲义[M]. 格致出版社 , 刘军, 2009
[5]  
社会网分析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罗家德著, 2005
[6]  
Internet in the Daily Life of Journalists: Explaining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by Work‐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Opinions[J] . LiesbethHermans,MauriceVergeer,LeenD’Haenen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2009 (1)
[7]   Homophily of network ties and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in computer-mediated distributed teams [J].
Yuan, Y. Connie ;
Gay, Geri .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6, 11 (04)
[8]   Do Internet users have more social ties? A call for differentiated analyses of Internet use [J].
Zhao, Shanyang .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6, 11 (03)
[9]  
Managing Impressions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the Online Dating Environment[J] . NicoleEllison,RebeccaHeino,JenniferGibb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