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被引:316
作者
何绪生 [1 ]
张树清 [2 ]
佘雕 [1 ]
耿增超 [1 ]
高海英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肥料; 固碳潜力; 未来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 [农家肥料];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为了促进中国生物炭的研究及农用,笔者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物炭的研究文献和发现,并提出了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如下: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低温热转化后的固体副产物,是有机碳含量高、多孔性、碱性、吸附能力强、多用途的材料。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少养分损失,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栖息和活动,特别是菌根真菌,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在一些情况下,单施生物炭就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或增产,但是生物炭与肥料混施,或复合后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几乎都表现为正效应,这缘于肥料消除了生物炭养分低的缺陷,而生物炭赋予肥料养分缓释性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生物炭延缓肥料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降低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生物炭是肥料的增效载体。生物炭在土壤中极为稳定,可长期将碳固定于土壤,是固碳的潜力载体。利用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并将生物炭农用将是多赢的技术。但是,生物炭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中国应加强生物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促进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推动21世纪农业的"黑色革命"。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生物质炭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张文玲 ;
李桂花 ;
高卫东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7) :153-157
[2]  
土壤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J]. 刘玉学,刘微,吴伟祥,钟哲科,陈英旭.应用生态学报. 2009(04)
[3]   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 [J].
邱敬 ;
高人 ;
杨玉盛 ;
尹云锋 ;
马红亮 ;
李又芳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4 (01) :88-94
[4]   Preparation of Hydrogen through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Bio-oil [J].
吴层 ;
颜涌捷 ;
李庭琛 ;
亓伟 .
过程工程学报, 2007, (06) :1114-1119
[5]   生物质炭化材料制备及性能测试 [J].
刘志坤 ;
叶黎佳 .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7, (05) :28-32
[6]   生物质焦及其特性 [J].
罗凯 ;
陈汉平 ;
王贤华 ;
杨海平 ;
张世红 .
可再生能源, 2007, (01) :17-19+22
[7]   竹炭包膜对肥料氮淋溶和有效性的影响 [J].
钟雪梅 ;
朱义年 ;
刘杰 ;
秦爱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S1) :154-157
[8]   竹炭包膜氮肥的利用率比较 [J].
钟雪梅 ;
朱义年 ;
刘杰 ;
纪锐琳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03) :404-407
[9]   竹炭对土壤性质和高羊茅生长的影响 [J].
傅秋华 ;
张文标 ;
钟泰林 ;
张宏 ;
蒋文伟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 (02) :43-47
[10]  
氮肥包膜及固氮吸附实验研究[D]. 纪锐琳.桂林工学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