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CCTCC M207210所产青霉抑制物的稳定性及应用

被引:2
作者
朱从会
师俊玲
杨保伟
孙卉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苹果; 展青霉素; 放线菌CCTCC M207210; 抑菌; 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55 [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
学科分类号
083203 ;
摘要
【目的】明确放线菌CCTCCM207210发酵液的青霉抑制活性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评价其在苹果贮藏与果汁加工中的应用潜力。【方法】将无菌体发酵液经热、酸、碱、紫外线等处理不同时间后,用滤纸片法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检验发酵液对产展青霉素扩展青霉SP2204、SP2205生长的抑制活性;在接种扩展青霉的苹果和苹果汁上喷涂或加入无菌体发酵液,分别培养12和7d后,测定苹果的病斑直径和果汁中展青霉素产量。【结果】加热、酸碱处理和紫外线照射都会破坏发酵液对扩展青霉生长的抑制活性:经100℃保温处理60min,或紫外线照射(30W,245nm,15cm)90min,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完全丧失;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在发酵液原始pH(5.7)下最稳定,偏碱性条件的稳定性稍高于偏酸性条件。接种扩展青霉120h后,在苹果表面喷涂无菌体发酵液可使苹果病斑直径的扩展速度降低25%;在果汁中加入40%(v/v)的无菌体发酵液,可使展青霉素产量降低90%。【结论】放线菌CCTCCM207210发酵液对扩展青霉的抑菌活性具有一定的热、酸碱和紫外线耐受能力,在苹果贮藏和果汁加工中抑制扩展青霉素的生长与产毒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36 / 6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展青霉素产生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筛选与初步鉴定 [J].
朱从会 ;
师俊玲 ;
杨保伟 ;
令贞民 ;
王瑞 .
农业机械学报, 2008, (03) :86-89
[2]   海洋链霉菌GB-2发酵产物的抗细菌活性及性质研究 [J].
刘姝 ;
陆颖健 ;
陆兆新 ;
吕凤霞 ;
别小妹 ;
房耀维 ;
丁重阳 .
生物工程学报, 2007, (06) :1077-1081
[3]   一株杀虫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 [J].
李涛 ;
覃拥灵 ;
陈桂光 ;
李楠 ;
张云开 ;
梁智群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04) :54-58
[4]   苹果及其浓缩汁受棒曲霉素污染的地域特点研究 [J].
张小平 ;
李元瑞 ;
师俊玲 ;
岳田利 ;
王蓉 ;
惠黎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5) :135-138
[5]   农产品加工中的立体交叉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J].
王强 ;
林定根 ;
张宇昊 ;
章力建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5, (04) :41-45
[6]   展青霉素产生菌产毒性能研究 [J].
贺玉梅 ;
贾珍珍 ;
董葵 ;
杜娟 ;
齐祖桐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1, (03) :302-303
[7]  
The fate of patulin in apple juice processing: A review[J] . Anderson de Souza Sant’Ana,Amauri Rosenthal,Pilar Rodriguez de Massaguer.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2008 (5)
[8]   Interaction of antagonistic yeasts against postharvest pathogens of apple fruit and possible mode of action [J].
Chan, ZL ;
Tian, SP .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5, 36 (02) :215-223
[9]  
Evaluation of genotoxic risk and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mammalian cells exposed to mycotoxins, patulin and citrinin[J] . Biing-Hui Liu,Feng-Yih Yu,Ting-Shuan Wu,Shuan-Yow Li,Mao-Chang Su,Mei-Chine Wang,Shin-Mei Shih.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 2003 (3)
[10]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ome microorganisms against Penicillium expansum [J].
Florianowicz, T .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1, 212 (03) :28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