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7
作者
于乐江 [1 ]
胡敦欣 [2 ,3 ]
冯俊乔 [2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西太平洋暖池; 印度洋; 北极涛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1~1998年多种大气和海洋资料,研究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因素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951~1970年,印度洋起主要作用;1970~1998年西太平洋起主要作用。该年代际变化主要是1970年前后北极涛动(AO)的跃变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变化的结果。1951~1970年间,AO指数为负值,北印度洋出现西风异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此时,北印度洋纬向风成为控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同时,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IOSD)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也具有一定影响。当IOSD为正偶极子[西南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为正,印度洋的其它区域为负]时,北印度洋盛行西风异常,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反之偏晚。1970~1998年间,AO指数为正值,北印度洋盛行东风异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不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在此期间,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成为控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当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为正异常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偏晚。
引用
收藏
页码:1091 / 110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 [1] Impact of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Onset Date and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J]. 黄荣辉,顾雷,周连童,吴尚森.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06)
  • [2] 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贾小龙
    李崇银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 25 - 36
  • [3] 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崔锦
    杨修群
    [J]. 气象科学, 2005, (05) : 5441 - 5449
  • [4]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
    吴尚森
    梁建茵
    李春晖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S1) : 25 - 36
  • [5]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及对流异常
    陈永利
    胡敦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3) : 20 - 31
  • [6] Interdecadal change in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climatic effects[J]. HE Xue-zhao1, GONG Dao-yi1,2 (1.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s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2(02)
  • [7]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李崇银
    吴静波
    [J]. 大气科学, 2002, (02) : 185 - 192
  • [8] 夏季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及华东旱涝的影响
    施 宁
    施丹平
    严明良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 405 - 414
  • [9]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冯瑞权
    王安宇
    吴池胜
    林文实
    林建恒
    古志明
    谭志文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 345 - 354
  • [10]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李崇银
    穆明权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1, (04) : 433 -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