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段沙湿地植被时空遥感监测与分析附视频

被引:17
作者
沈芳 [1 ]
周云轩 [1 ]
张杰 [1 ]
吴建平 [2 ]
杨世伦 [1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遥感监测; 时空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5 [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收集了研究区近20年以来的陆地卫星影像,结合以往实地调查资料,探讨了九段沙湿地优势植被群落多光谱遥感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现场校核,得出(1)多光谱遥感数据能够区分海三棱藨草与芦苇、互花米草植被群落;(2)季相变化的多光谱遥感数据可进一步区分芦苇与互花米草。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段沙草滩及优势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基本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至1999年的自然演替阶段,2000年至今的人工干预阶段。结果表明(1)自然演替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3.6km2;草滩平均每年增长1.2km2;芦苇仅出现于上沙的中部(除中沙1997年人工种植芦苇和互花米草外),其余均为海三棱藨草并占整体植被的80%以上,湿地自然演替速度相对较慢。(2)人工干预阶段。0m以上潮滩面积自然淤涨平均每年8.2km2,比自然淤涨速度快一倍以上;草滩平均每年增长7.86km2,增长速度远超过自然演替阶段;中沙人工引种的芦苇和互花米草群落扩散迅速,其覆盖占中下沙草滩的53.70%,其中互花米草扩散速度远快于芦苇,在中、下沙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先锋植被海三棱藨草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498 / 50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米草属植物Spartina angilica和Spartina alterniflora引种后江苏海岸湿地生态演化的初步探讨 [J].
陈一宁 ;
高抒 ;
贾建军 ;
王爱军 .
海洋与湖沼, 2005, (05) :394-403
[2]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的形成过程 [J].
张忍顺 ;
沈永明 ;
陆丽云 ;
燕守广 ;
王艳红 ;
李加林 ;
张正龙 .
海洋与湖沼, 2005, (04) :358-366
[3]   长江口九段沙植物群落研究 [J].
唐承佳 ;
陆健健 .
生态学报, 2003, (02) :399-403
[4]   三江平原湿地遥感分类模式研究 [J].
张树清 ;
陈春 ;
万恩璞 .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9, (01) :54-58
[5]   互花米草生物量年动态及其与滩涂生境的关系 [J].
徐国万 ;
卓荣宗 ;
曹豪 ;
李相敢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9, (03) :230-235
[6]   Spectral discrimina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a coastal wetland [J].
Schmidt, KS ;
Skidmore, AK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5 (01) :92-108
[7]  
戴昌达等著.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  
恽才兴著.长江河口近期演变基本规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9]  
赵英时等编著.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