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裂变径迹研究地质热历史的方法及其在临清坳陷的应用

被引:10
作者
康铁笙
王世成
翟鹏济
冯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投影长度; 矿物; 粒子径迹; 临清坳陷; 古地温; 磷灰石; 磷酸盐矿物; 地质热历史; 云母片; 表观年龄; 沉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碎屑磷灰石中238U裂变径迹的分析来研究沉积盆地地质热历史的实验方法,是基于裂变径迹在地质时间内受温度作用而发生退火的行为。对于几十百万年的时间,磷灰石中裂变径迹的退火温度约在70~125℃范围,这样的范围符合石油形成所需的古温度环境。分析的样品共20个,取自临清盆地某石油探井不同深度的岩心。用外探测器法测量了各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T,同时也测量了古径迹的水平投影长度分布。径迹的观测是用1500倍光学显微镜进行的。方法的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古径迹数的多少和热中于通量的误差。测得的表观年龄T和古径迹相对平均投影长度P随井深的变化表明,在2100~4000m,T和P随井深增加而显著减小,这一井段就是磷灰石古径迹的退火带。在1600~2100米井段,T和P保持不变趋势,由此得出该井地层的原始年龄约为85百万年。所有样品的古径迹投影长度分布都呈单峰形状,故此地区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古地温波动变化,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对于多数样品,自发和诱发裂变径迹密度(ρ8和ρi)之间的相关系数rsi大于0.8,这也表明了该井大部井段地层相对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测量古径迹投影长度是揭示古地温状况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2
页数:1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