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和寿甲 [1 ]
潘艳华 [1 ]
刘恩科 [2 ]
严昌荣 [2 ]
郭玉蓉 [1 ]
何文清 [2 ]
刘勤 [2 ]
刘爽 [2 ]
机构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坡耕地; 种植模式;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10.06.018
中图分类号
S157.2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1.95%42.42%,总氮流失减少17.69%44.07%,总磷流失减少26.29%59.62%;其中CT+IS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优,CT、CT+PE、CT+S、CT+IS、RT几种模式与DT相比,玉米产量有1.7%18.6%的增产,增产最大的为CT+S,增产最少的为CT。
引用
收藏
页码:1939 / 19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J].
安瞳昕 ;
李彩虹 ;
吴伯志 ;
胡昌应 ;
郑爱萍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5) :18-20+24
[2]   提高岩溶地区石灰土生产力试验研究 [J].
潘艳华 ;
孔垂思 ;
郭玉蓉 ;
何应孝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6) :1100-1104
[3]   坡地水土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贡献的研究进展 [J].
吴希媛 ;
张丽萍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6, (05) :296-298
[4]   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研究 [J].
宁德富 ;
黄必志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1) :61-65
[5]   旱地农业覆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J].
刘永忠 ;
张克强 ;
王根全 ;
李齐霞 ;
孙万荣 ;
翟勇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5) :202-205
[6]   坡耕地玉米双垄种植及地表覆盖保持耕作措施研究 [J].
安曈昕 ;
吴伯志 .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S1) :94-100
[7]   砂岩山丘区坡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J].
程传民 ;
徐桂华 ;
吕学芹 ;
陈赫男 ;
李洪波 ;
陈凯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4, (02) :150-152
[8]   千岛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J].
文军 ;
骆东奇 ;
罗献宝 ;
唐代剑 ;
陈珊萍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3) :126-129
[9]   杭州市余杭区农村面源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 [J].
潘美媛 .
能源工程, 2003, (01) :43-45
[10]   坡面土壤养分与降雨、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J].
邵明安 ;
张兴昌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02)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