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0 条
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和寿甲
[1
]
潘艳华
[1
]
刘恩科
[2
]
严昌荣
[2
]
郭玉蓉
[1
]
何文清
[2
]
刘勤
[2
]
刘爽
[2
]
机构: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坡耕地;
种植模式;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10.06.018
中图分类号:
S157.2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1.95%42.42%,总氮流失减少17.69%44.07%,总磷流失减少26.29%59.62%;其中CT+IS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优,CT、CT+PE、CT+S、CT+IS、RT几种模式与DT相比,玉米产量有1.7%18.6%的增产,增产最大的为CT+S,增产最少的为CT。
引用
收藏
页码:1939 / 1943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