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被引:63
作者
赵世伟 [1 ]
苏静 [2 ]
吴金水 [3 ]
杨永辉 [4 ]
刘娜娜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3.028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剂之一,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对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农田,植被恢复可增加土壤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不同层次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就粒径而言,虽然各个植被下<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的是<0.25 mm粒径,辽东栎林地<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农田<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3倍;其次,植被类型对>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草地和弃耕地土壤>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农田土壤>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149%,209%,104%,62%,10%。说明植被演替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首先是增加较大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植被的进一步演替,小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相应的增加,这部分有机碳是稳定的,说明植被恢复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施肥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张彦东
    孙志虎
    沈有信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 88 - 91
  • [2] 重金属和生物有机肥对苹果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张连忠
    路克国
    王宏伟
    杨洪强
    冯立娟
    杨吉华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2) : 92 - 95
  • [3] 洞庭湖典型湿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及其垂直分布
    彭佩钦
    张文菊
    童成立
    王小利
    蔡长安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 49 - 53
  • [4]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周国模
    姜培坤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6) : 68 - 70+83
  • [5] 添加莠去津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对外源有机无机物质的动态响应
    张超兰
    徐建民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4) : 57 - 60+72
  • [6]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王继红
    刘景双
    于君宝
    王金达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1) : 35 - 38
  • [7]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J]. 生态学报, 2003, (10) : 2176 - 2183
  • [8] Carbon and nitroge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ggregation under sorghum cropping sequences
    Wright, AL
    Hons, FM
    [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5, 41 (02) : 95 - 100
  • [9]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M].吴建国;徐德应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