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和芜湖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被引:24
作者
江进德
赵雪雁
张方圆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地缘经济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量。运用欧氏距离法确定城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对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匹配,并对匹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根据不同的匹配情况提出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结果显示:(1)合肥市的地缘经济关系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芜湖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地缘经济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产品资源向外地的流动能力指标对形成城市间竞争性或互补性的贡献较大。(2)合肥、芜湖两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和外联经济联系量的匹配结果都不理想,属于强、较强经济联系量与强、较强互补地缘经济关系的理想匹配结果较少;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交通的便捷性成为影响匹配结果的一个原因。增强经济联系量、调整地缘经济战略、优化匹配关系是城市的首要任务。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J].
赵雪雁 ;
江进德 ;
张丽 ;
侯成成 ;
李昆阳 .
经济地理, 2011, 31 (02) :218-223
[2]   环鄱阳湖区32城市的等级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J].
钟海燕 ;
赵小敏 ;
黄宏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10) :1119-1123
[3]   省际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J].
徐茜 .
经济地理, 2010, 30 (04) :542-546
[4]   珠三角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 [J].
邓春玉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2) :208-216
[5]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J].
孟德友 ;
陆玉麒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5) :697-704
[6]   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 [J].
向云波 ;
彭秀芬 ;
徐长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06) :508-514
[7]   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 [J].
邓春玉 .
地理科学, 2009, 29 (03) :329-335
[8]   基于产业分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J].
李学鑫 .
许昌学院学报, 2009, 28 (02) :131-134
[9]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J].
徐辉 ;
彭萍 .
地理科学, 2008, (02) :169-172
[10]   城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J].
丁洪建 ;
余振国 .
中国软科学, 2008, (03)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