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

被引:10
作者
蒋贤权 [1 ]
王伟 [1 ]
唐建辉 [1 ]
郭玉人 [2 ]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海洋生化工程研究所,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关键词
甜瓜采后病害; 分子鉴定; 拟茎点霉菌; 生物防治;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2007.02.003
中图分类号
S436.5 [瓜果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对上海地区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研究时,分离到一种引起采后腐烂病的新病原菌HN19。通过形态学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病原菌生物学、培养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峙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了高效的生防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Phomopsis brevistylospor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5~30℃,最适pH值为4~8。25℃最有利于病斑扩展。病原菌对酵母粉、L-亮氨酸利用能力强,对谷氨酸利用能力差;对麦芽糖、甘露糖利用最好,淀粉利用最差。对峙试验显示,4株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HN19生长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各生防菌株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防菌株T22和Th对由该菌引起的甜瓜采后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治效果可达85.6%和83.7%。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乔永旭
    刘栓桃
    赵智中
    邢国明
    何启伟
    [J]. 果树学报, 2004, (05) : 447 - 450
  • [2]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美)J.萨姆布鲁克(JosephSambrook);(美)D.W.拉塞尔(DavidW.Russell)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