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及秸秆对水稻土各密度组分有机碳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41
作者
韩玮 [1 ]
申双和 [1 ]
谢祖彬 [2 ]
李博 [1 ]
李玉婷 [1 ]
刘琦 [2 ]
机构
[1]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物炭被认为是土壤碳封存的有效手段,但是关于生物炭对土壤不同密度组分有机碳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以南方稻麦轮作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有机物(CK)、玉米秸秆还田(CS)、施用300℃热解生物炭(300BC)、施用400℃热解生物炭(400BC)和施用500℃热解生物炭(500BC)处理对土壤轻重组分质量比例,土壤轻重组分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轻组的质量比例和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轻组有机碳含量为500BC>400BC>300BC>CS>CK,对重组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重组有机碳在土壤中占重要比例;2)施加生物炭后土壤微生物量相比对照也有提高,但是与施加秸秆处理相比,微生物量提高幅度较小。研究表明,生物炭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提高了土壤轻组有机碳的累积,但由于生物炭特殊的芳烃结构,其轻组组分化学性质稳定,这与传统的土壤有机碳轻组理论不同。与秸秆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具有较低的土壤微生物量与微生物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
引用
收藏
页码:5838 / 58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 [J].
舒馨 ;
朱安宁 ;
张佳宝 ;
陈文超 ;
杨文亮 .
土壤通报, 2014, 45 (02) :432-438
[2]   土壤碳库构成研究进展 [J].
余健 ;
房莉 ;
卞正富 ;
汪青 ;
俞元春 .
生态学报, 2014, 34 (17) :4829-4838
[3]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PCR-DGGE分析 [J].
何莉莉 ;
杨慧敏 ;
钟哲科 ;
公丕涛 ;
刘玉学 ;
吕豪豪 ;
杨生茂 .
生态学报, 2014, 34 (15) :4288-4294
[4]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J].
武际 ;
郭熙盛 ;
鲁剑巍 ;
万水霞 ;
王允青 ;
许征宇 ;
张晓玲 .
生态学报, 2013, 33 (02) :565-575
[5]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匡崇婷 ;
江春玉 ;
李忠佩 ;
胡锋 .
土壤, 2012, 44 (04) :570-575
[6]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J].
张军科 ;
江长胜 ;
郝庆菊 ;
吴艳 ;
谢德体 .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4379-4387
[7]   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 [J].
窦森 ;
周桂玉 ;
杨翔宇 ;
刘世杰 ;
周鑫 ;
张聪 ;
武华 .
土壤学报, 2012, 49 (04) :796-802
[8]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吴荣美 ;
王永鹏 ;
李凤民 ;
李小刚 .
生态学报, 2012, 32 (09) :2855-2862
[9]   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差异 [J].
马少杰 ;
李正才 ;
王斌 ;
刘荣杰 ;
格日乐图 ;
王刚 .
生态学报, 2012, 32 (08) :2603-2611
[10]   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J].
谢祖彬 ;
刘琦 ;
许燕萍 ;
朱春悟 .
土壤, 2011, 43 (06) :85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