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

被引:46
作者
杨晓燕
吕厚远
刘东生
韩家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粟、黍和狗尾草; 淀粉粒形态; 植物考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6 [植物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 (Setariaitalica)、黍 (Panicummiliaceum)和狗尾草(Setaria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 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 19 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 1~3条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 19 m。狗尾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 18 m。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农业考古.[M].陈文华著;.文物出版社.2002,
  • [2] 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M].严文明著;.科学出版社.2000,
  • [3] ARCHAEOLOGICAL MANIOC (MANIHOT) FROM COASTAL PERU
    UGENT, D
    POZORSKI, S
    POZORSKI, T
    [J]. ECONOMIC BOTANY, 1986, 40 (01) : 78 - 102
  • [4] NEW EVIDENCE FOR ANCIENT CULTIVATION OF CANNA-EDULIS IN PERU
    UGENT, D
    POZORSKI, S
    POZORSKI, T
    [J]. ECONOMIC BOTANY, 1984, 38 (04) : 417 - 432
  • [5] ARCHAEOLOGICAL POTATO-TUBER REMAINS FROM THE CASMA VALLEY OF PERU
    UGENT, D
    POZORSKI, S
    POZORSKI, T
    [J]. ECONOMIC BOTANY, 1982, 36 (02) : 182 - 192
  • [6] 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业
    孔昭宸
    刘长江
    张居中
    靳桂云
    [J]. 中原文物, 2003, (02) : 4 - 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