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RU486)对人子宫肌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王自能
唐福星
机构
[1] 暨南大学医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教研室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超微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65,R737.330.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子宫肌瘤经米非司酮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小。为解释此现象,我们研究肌瘤组织经米非司酮治疗后的超微结构。方法:将有子宫肌瘤症状的妇女22人随意分成2组(对照组12人,米非司酮组10人)。患者年龄为30~50岁,平均为4209岁。米非司酮组患者在手术前一周,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切除子宫后,立即取一块肌瘤组织用于制备电镜样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的肌瘤组织有下列形态改变:(1)肌瘤细胞水肿,部分质膜破裂;(2)肌丝排列紊乱;(3)线粒体水肿,粗面内质网渠明显扩张;(4)胞核内陷,染色质浓缩并聚集于核膜;(5)血管腔变狭,部分内皮细胞突出上皮层或脱离上皮层。结论:上述形态改变提示,在米非司酮作用下,肌瘤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其原因可能与米非司酮的抗孕酮作用有关,因为孕酮可抑制子宫动脉及子宫肌层的肌细胞收缩。内皮损伤或缺氧将增强血管收缩物(内皮素-1)的释放,这将使肌瘤组织的血供应变得更差,并造成肌瘤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此外,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可降低子宫肌瘤组织生长因子(例如EGF,IGF,FGF)的合成,因此引起的生长抑制也将有利于肌瘤体积的缩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07
页数: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