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主要耕种土壤的氮矿化势

被引:23
作者
白志坚
赵更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耕种土壤; 黄绵土; 矿化过程; ppm; 速效磷; 黄土性土; 非地带性土壤; 有效磷; 氮量; 旱作土壤; 黑垆土; 氮矿化; 土壤氮素; 矿质氮; 矿化速率常数;
D O I
10.19336/j.cnki.trtb.1981.04.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1972年Stanford和Smith在矿化率法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动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氮矿化势程的数据之后,提出了“土壤氮矿化势”的概念。它是在35℃好气培养—间歇淋洗下,测得各土壤矿质氮的动态变化,计算出潜在的可矿化氮量。次年,Stanford、Legg和Smith又对美国39种土壤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出“于无限时间内因矿化过程所能得到的矿质氮量,称为该土壤的矿化势(No)”。以后,他们及许多人对此法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它测定美国不同类型土壤的氮矿化势,证明可作为评价土壤氮肥力的指标。周鸣铮(1978)认为“No值不但是土壤氮肥力在容量方面的重要指标,且因矿化速率常数(K)值的变化不大,同时也是供氮强度的一个因子;使矿化率法提高到更可靠的理论基础上来”。朱兆良(1979)指出“土壤氮矿化势与过去简单测定一个矿化量的方法相比,不仅可以判断不同土壤间氮素供应能力的相对高低,而且可以用来估算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可能矿化出来的氮量及其矿化过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Soil nitrogen availability evaluations based on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s of soils and uptake of labeled and unlabeled nitrogen by plants[J] . George Stanford,J. O. Legg,S. J. Smith.Plant and Soil . 197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