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53
作者:
王强
[1
]
袁桂邦
[1
]
张熟
[2
]
刘增寿
[2
]
王卫东
[2
]
刘志杰
[3
]
庄振业
[4
]
机构:
[1]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2] 河北省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3] 国家海洋局海洋信息中心
[4]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贝壳堤堆积;
海陆相互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775 / 786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