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49
作者
李扬 [1 ,2 ,3 ]
汤青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基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1)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3)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655 / 167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87 条
[1]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 [J].
樊杰 ;
周侃 ;
王亚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3) :266-276
[2]   国家人地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J].
张雷 ;
刘毅 ;
杨波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03) :353-362
[3]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J].
李小云 ;
杨宇 ;
刘毅 .
地理学报, 2016, 71 (12) :2067-2088
[4]   基于VSD框架的半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演化与模拟 [J].
陈佳 ;
杨新军 ;
尹莎 ;
吴孔森 .
地理学报, 2016, 71 (07) :1172-1188
[5]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J].
陈明星 ;
李扬 ;
龚颖华 ;
陆大道 ;
张华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79-193
[6]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J].
傅伯杰 ;
冷疏影 ;
宋长青 .
地理科学, 2015, 35 (08) :939-945
[7]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J].
周涛 ;
王云鹏 ;
龚健周 ;
王芳 ;
冯艳芬 .
生态学报, 2015, 35 (14) :4592-4603
[8]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J].
甄峰 ;
王波 .
地理研究, 2015, 34 (05) :803-811
[9]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J].
戚伟 ;
刘盛和 ;
赵美风 .
地理学报, 2015, 70 (04) :551-566
[10]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 [J].
樊杰 ;
王亚飞 ;
汤青 ;
周侃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