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稻桩的形态生理学效应

被引:9
作者
蔡亚港
黄育民
李义珍
机构
[1]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关键词
再生稻;稻桩;腋芽;干物质;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1998.04.002
中图分类号
S511.10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揭示籼型杂交稻稻桩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形态生理学效应,探讨了稻桩优势芽位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籼型杂交稻蓄养再生稻,依赖稻桩上倒2至倒5腋芽的萌发成穗,其中倒2芽形成的穗数及产量占总穗数及总产的30%~50%,在无N区竟占50%~80%,表现出明显的上位芽生理优势。前季收割后,稻桩中贮藏性干物质源源转运到再生分蘖,其中后10d内转运量最多,占再生稻同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80%,对再生分蘖的萌发和初期生长起了重大作用。适当高留稻桩,以保留倒2芽和较多份额的贮藏性干物质,是取得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