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1 条
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稻桩的形态生理学效应
被引:9
作者:

蔡亚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义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
机构:
[1]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再生稻;稻桩;腋芽;干物质;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1998.04.002
中图分类号:
S511.10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揭示籼型杂交稻稻桩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形态生理学效应,探讨了稻桩优势芽位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籼型杂交稻蓄养再生稻,依赖稻桩上倒2至倒5腋芽的萌发成穗,其中倒2芽形成的穗数及产量占总穗数及总产的30%~50%,在无N区竟占50%~80%,表现出明显的上位芽生理优势。前季收割后,稻桩中贮藏性干物质源源转运到再生分蘖,其中后10d内转运量最多,占再生稻同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80%,对再生分蘖的萌发和初期生长起了重大作用。适当高留稻桩,以保留倒2芽和较多份额的贮藏性干物质,是取得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1, (01) : 1 - 12李义珍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黄育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陈子聪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蔡亚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黄海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 [2] 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0, (01) : 15 - 21苏祖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张洪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侯康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郭宏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李永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4] 再生稻前季不同群体的再生力研究附视频[J]. 浙江农业科学, 1990, (02) : 67 - 71冯来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蒋彭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5] 杂交再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广西农业科学, 1989, (04) : 11 - 13陈志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
- [6] 再生稻茎秆贮藏物质与再生力的细胞化学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8, (04) : 17 - 20廖廑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教研组曹大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教研组
- [7] 再生稻幼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J].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88, (03) : 17 - 22苏祖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张洪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侯康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郭宏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 [8] 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规律[J]. 杂交水稻, 1988, (04) : 10 - 12黄友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张洪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
- [9] 再生稻可行性及潜伏芽生长规律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1988, (02) : 40 - 45姚厚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六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