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聚类分析

被引:22
作者
何国浩
马育华
机构
[1] 南京农学院大豆研究室
关键词
地方品种; 相对贡献; 数量性状; 大豆; 生育前期; 主茎节数; 百粒重;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点群分析; 下游; 河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聚类分析是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植物遗传育种中也日益加以应用。 植物遗传育种工作者应用聚类分析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1)对所研究的品种或种进行分类,了解其遗传分歧(genetic divergevce)及其与杂种优势、配合力等的关系,与地理差距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配亲本提供依据。Arunachalam、Ram(1967),
引用
收藏
页码:253 / 26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和进展 [J].
马育华 .
遗传, 1982, (01) :1-4
[2]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 [J].
徐静斐 ;
汪路应 .
安徽农业科学, 1981, (S1) :65-71
[3]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J].
毛盛贤 ;
刘来福 ;
黄远樟 ;
冯新芹 .
遗传, 1979, (05) :26-30
[4]   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初步研究——(三)数量性状的表型、遗传型相关,选择指数,及其育种意义 [J].
马育华 ;
盖钧镒 .
作物学报, 1979, (04) :1-11
[5]   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初步研究——Ⅱ.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J].
马育华 ;
盖钧镒 .
遗传学报, 1979, (03) :331-338
[6]   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初步研究 [J].
马育华 ;
裴广铮 .
作物学报, 1962, (04) :27-42
[7]   大豆的进化与其分类栽培及育种的关系 [J].
王金陵 .
中国农业科学, 1962, (01) :11-15
[8]   A CLUSTER-ANALYSIS OF WILD AND DOMESTICATED SOYBEAN PHENOTYPES [J].
BROICH, SL ;
PALMER, RG .
EUPHYTICA, 1980, 29 (01) :23-32
[9]  
Comparison of Mahalanobis's method and metroglyph technique in the study of genetic divergence in Linum usitatissimum L. germ plasm collection[J] . S. Chandra.Euphytica . 1977 (1)
[10]  
Adaptive responses and genetic divergence in a world germplasm collection of chick pea ( Cicer arietinum L.)[J] . R. K. J. Narayan,A. J. Macefield.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7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