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同位素动力学模型及其在示踪花岗岩成因中的应用

被引:3
作者
李龙
郑永飞
王峥嵘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
基金
中国科学院基金;
关键词
铅同位素; 花岗岩; 动力学模型; 壳-幔混合; 地壳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1 [岩石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绍了壳幔铅混合模式和铅连续生长模式 ,并首次将这两个模式推广到花岗岩成因研究中。通过对世界上一些花岗岩体中长石铅同位素数据的壳幔混合模式计算 ,发现在约 3 1Ga时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的大规模U ,Pb分异事件。将铅连续生长模式计算结果与其它一些一致性信息对比发现 ,该模式对示踪花岗岩的源区时代非常敏感。对以地壳铅为主的花岗岩 ,其铅连续生长模式年龄与其成岩年龄相当 ;而对造山带花岗岩 ,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对中国南、北秦岭和大别—苏鲁造山带花岗岩中长石铅同位素数据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 ,即使属于同一个造山带的岩体 ,其铅的来源和演化历史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此外 ,青岛崂山碱性花岗岩的各种铅同位素性质与中国东部其它碱性花岗岩体存在差别 ,但与苏鲁地体花岗岩表现的铅同位素行为一致 ,表明崂山碱性花岗岩的成因与苏鲁花岗岩体的成因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2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