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80
作者
郭春丽 [1 ]
郑佳浩 [2 ]
楼法生 [3 ]
曾载淋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4] 江西省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花岗岩成因类型; 印支期; 华南;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2.03.020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华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两类,第一类属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富含过铝质矿物,富SiO2、Al2O3和P2O5,高A/CNK值,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布型式图中富集Rb、U、Ta、Zr、Hf,亏损Ba、Sr、Nb、Ti;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中具显著的负Eu异常,稀土元素总量偏低(ΣREE<80×10-6);第二类属准铝质I型花岗岩,含角闪石等镁铁质矿物,富SiO2、Na2O。总体来说,这两类花岗岩具有高的(87Sr/86Sr)i值(0.710490~0.742118)和低εNd(t)值(-14.42~-4.1),Nd模式年龄(2.09~1.63Ga)指示印支期花岗岩为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CaO/(MgO+FeOT)-Al2O3/(MgO+FeOT)(摩尔比)图解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变质杂砂岩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夹杂了少量变质玄武岩和变质英云闪长岩。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加厚的地壳发生局部伸展-减薄时期,推断印支期发生了多期次的岩石圈挤压和拉张,花岗岩侵位于大规模岩石圈挤压后局部减压-伸展的构造环境中。
引用
收藏
页码:457 / 47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75 条
[1]   赣南印支期柯树岭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郭春丽 ;
陈毓川 ;
蔺志永 ;
楼法生 ;
曾载淋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 30 (04) :567-580
[2]   栗木锡矿云英岩化花岗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杨锋 ;
李晓峰 ;
冯佐海 ;
白艳萍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 (01) :21-24
[3]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 [J].
毛景文 ;
谢桂青 ;
郭春丽 ;
袁顺达 ;
程彦博 ;
陈毓川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14 (04) :510-526
[4]   湘东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 [J].
马丽艳 ;
付建明 ;
伍式崇 ;
徐德明 ;
杨晓君 .
中国地质, 2008, (04) :706-713
[5]   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不同类型含矿石英中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善宝 ;
王登红 ;
陈毓川 ;
李建康 ;
应立娟 ;
许建祥 ;
曾载淋 .
地质学报, 2008, (07) :932-940
[6]   赣南张天堂地区岩体型钨矿晚侏罗世成岩成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J].
丰成友 ;
丰耀东 ;
许建祥 ;
曾载淋 ;
佘宏全 ;
张德全 ;
屈文俊 ;
杜安道 .
中国地质, 2007, (04) :642-650
[7]  
On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granitoids in the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J]. LI XianHua1,2, LI WuXian1 & LI Zheng-Xiang3 1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a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3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Research, Dep
[8]   湖南白马山岩体花岗岩及其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J].
陈卫锋 ;
陈培荣 ;
黄宏业 ;
丁兴 ;
孙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7) :873-893
[9]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杨进辉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07, (06) :1217-1238
[10]   桂东南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带的成因: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J].
祁昌实 ;
邓希光 ;
李武显 ;
李献华 ;
杨岳衡 ;
谢烈文 .
岩石学报, 2007, (02) :4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