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迷山旋回层的费希尔图解及其在定义前寒武纪三级海平面变化中的应用

被引:26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周洪瑞
杜本明
罗志清
郭庆银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部
关键词
雾迷山旋回层; 费希尔图解; 旋回性沉积作用; 前寒武系; 天津蓟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 3 3 0 0m的碳酸盐岩地层 ,其中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及凝块石生物丘。这些生物层及生物丘与潮坪相白云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一起构成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 ,将其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这些旋回层常由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覆盖 ,在其顶常发育古土壤层 ,由此而表明雾迷山旋回层的界面多为瞬时暴露间断面。根据雾迷山旋回层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 ,可在雾迷山组中识别出 2 6个Ⅲ级层序 ,它们还可进一步归为 6个Ⅱ级层序。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和Ⅲ级层序的大致形成时限 ,在露头发育良好的雾迷山组中上部共识别出 62 6个旋回层 ;考虑到雾迷山组的总体厚度 ( 3 3 0 0m)及其大致的总体形成时限 ( 10 3± 2 0Ma左右 ) ,可假定雾迷山组沉积期的总体地壳沉降速率为 2~ 4m/ 10万a。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运用费希尔图解来估算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29 / 43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沉积层序的初步研究——前寒武纪(1800~600Ma)一级层序划分及其与显生宙的一致性 [J].
梅冥相 ;
周洪瑞 ;
杜本明 ;
罗志清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 (04) :47-59
[2]   河北兴隆中、上元古界旋回层序初步研究 [J].
梅冥相 ;
李志忠 ;
白志达 ;
徐德斌 .
地层学杂志, 1998, (02) :23-29+36
[3]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初探 [J].
高林志,章雨旭,王成述,田树刚,彭阳,刘友元,董大中,何怀香,雷宝桐,陈孟莪,杨立公 .
中国区域地质, 1996, (01) :64-74
[4]   蓟县剖面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形成年龄的研究 [J].
王松山,桑海清,裘冀,陈孟莪,李明荣 .
地质科学, 1995, (02) :166-173
[5]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形成机制 [J].
梅冥相 .
岩相古地理, 1993, (06) :34-43
[6]  
碳酸盐沉积学导论.[M].梅冥相等编著;.地震出版社.1997,
[7]  
华北海泡石矿.[M].黄学光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8]  
华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生物地层序列.[M].朱士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4,
[9]  
中国叠层石.[M].朱士兴等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10]  
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及地史学.[M].杜汝霖编;.地质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