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联动研究

被引:7
作者
赵婷婷 [1 ]
张凤荣 [1 ]
姜广辉 [2 ]
安萍莉 [1 ]
孟媛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 分区评价; 增减联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顺义区为例,基于1996-2006年顺义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得出两者都以快速增长为变化特征,造成顺义区境内近10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高达区域总面积的1/5。这一趋势与国家及北京市大力倡导的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和严格保护优质耕地思想相悖,急需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联动的思路来规划调控用地。通过以行政村为单位,构建"土地自然生产能力评价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应用ArcGIS6.5和SPSS11.5的分析功能,将两套评价结果空间叠加,生成高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高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低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和低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四个类型区域,并分别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区域城乡互动与关联发展综合评价 [J].
段娟 ;
鲁奇 ;
文余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1) :79-84
[2]   快速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沿城市化梯度的扩张特征——以南昌地区为例 [J].
李书娟 ;
曾辉 .
生态学报, 2004, (01) :55-62
[3]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空间扩展研究 [J].
李江 ;
郭庆胜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77-80
[4]   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 [J].
方修琦 ;
章文波 ;
张兰生 ;
罗海江 ;
李志尧 .
城市规划, 2002, (04) :56-60
[5]   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 [J].
陈彩虹 ;
胡锋 ;
李辉信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S1) :17-23
[6]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
[8]   地域系统理论与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 [J].
李廷芳 .
地理研究, 1996, (02) :92-99
[9]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J].
崔功豪 ;
武进 .
地理学报, 1990, (04) :399-411
[10]  
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