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县幔源橄榄岩包体及其深部构造意义

被引:14
作者
金振民
余日东
杨文采
欧新功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5] 武汉
[6] 北京
[7] 武汉
关键词
碧玄岩; 橄榄岩包体; 热结构; 岩石圈; 底侵作用; 东海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海县境内仅有两个碱性玄武岩火山口(平明山和安峰山)形成于晚新生代,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平明山为4.02~6.38Ma,安峰山为7.3~12.3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包体寄主岩为碧玄岩,岩浆没有经历明显分异和同化混杂作用。平明山碧玄岩含有丰富幔源包体,包括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岩。采用Bertrand等(1985)和Kohler等(1990)的温度-压力计估算了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分别为830~900℃和1.5~1.7GPa。根据温压资料构建的古地温曲线,对应于大陆热流值75mW/m2和岩石圈厚度55km。氧化缀饰法揭示本区橄榄岩包体经历了高温低应变速率塑性流动变形,形成各种类型的位错构造。高温高压实验测定,二辉橄榄岩Vp速度为8.0~8.2km/s,Vs速度为4.50~4.77km/s。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附近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对东海地区岩石圈厚度、物质组成、热结构和底侵作用动力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451 / 462+595 +595-59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