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SR标记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

被引:11
作者
吴卫
郑有良
魏育明
周永红
刘登才
张志清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3]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雅安
[4] 四川都江堰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杂种优势; SSR; 聚类分析;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02.03.001
中图分类号
S512.103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SSR标记对小麦 (黑麦 )异源重组系异源 2号组配的 2 2个强优势杂交组合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被测材料间SSR标记多态性较高。 69对引物中 ,5 2对引物 (占 75 3 6% )扩增产物具多态性 ,共扩增得到 15 5条带。其中 ,12 3条带具多态性 ,占 79 3 5 %。每个多态性引物可扩增出 1~ 6条带 ,平均可扩增 2 3条多态性带。父本异源 2号与其强优势组合母本间SSR遗传距离平均值 0 3 0 ,高于母本间遗传距离平均值 0 2 1,聚类结果也显示其单独聚为一类。由此证实 ,异源 2号与母本间确实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遗传差异。SSR遗传距离与亲本各性状表型差异及F1 各性状杂种优势间相关均不显著。据此认为 ,可能难以直接利用SSR遗传距离预测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Ⅲ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的研究 [J].
崔国惠 ;
倪中福 ;
刘志勇 ;
王晓玲 ;
吴利民 ;
孙其信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9, (04) :333-338
[2]   利用RAPD技术分析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遗传差异 [J].
吴卫 ;
郑有良 ;
魏育明 ;
周永红 ;
刘登才 ;
不详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02) :123-129
[3]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强优势杂交组合筛选研究 [J].
吴卫 ;
郑有良 ;
周永红 ;
刘登才 ;
兰秀锦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15-20
[4]   利用黑麦异源基因选育大穗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 [J].
郑有良 ;
兰秀锦 ;
魏育明 ;
颜泽洪 ;
刘登才 ;
王志容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2) :21-25
[5]  
Bread wheat: F 1 hybrid performance and parental diversity estimate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J] . M. Perenzin,M. Corbellini,M. Accerbi,P. Vaccino,B. Borghi.Euphytica . 1998 (1)
[6]   Molecular marker heterozygosity and hybrid performance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J].
Zhang, QF ;
Zhou, ZQ ;
Yang, GP ;
Xu, CG ;
Liu, KD ;
Maroof, MAS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3 (08) :1218-1224
[7]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losely related bread wheat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J]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5 (6)
[8]   MOLECULAR DIVERGENCE AND HYBRID PERFORMANCE IN RICE [J].
ZHANG, QF ;
GAO, YJ ;
MAROOF, MAS ;
YANG, SH ;
LI, JX .
MOLECULAR BREEDING, 1995, 1 (02) :133-142
[9]  
Abundance, variability and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microsatellites in wheat[J] . MGG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 1995 (3)
[10]   GENETIC DIVERSITY IN EUROPEAN WHEAT AND SPELT BREEDING MATERIAL BASED ON RFLP DATA [J].
SIEDLER, H ;
MESSMER, MM ;
SCHACHERMAYR, GM ;
WINZELER, H ;
WINZELER, M ;
KELLER, B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4, 88 (08) :99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