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与怨恨——从“夏案”、“李案”报道反思“情感”与公共性

被引:17
作者
袁光锋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情感社会学; 失范; 公共情感; 新闻生产;
D O I
10.16057/j.cnki.31-1171/g2.2014.06.005
中图分类号
G212 [新闻采访和报道];
学科分类号
050301 ;
摘要
本文主要以"夏俊峰案"和"李某某案"为案例,探讨"情感"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在媒体对一些冲突性议题的报道中,"情感"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情感"的表达有时并不是依据公共性展开的,而是建立在"强-弱"、"官-民"等二元对立的框架上,从这一点来讲,媒体"情感"的失范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情感的失范是同构的。作为公共性的平台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媒体应该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建构良好的公共情感。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怨恨 [J].
张凤阳 .
学海, 2014, (02) :69-75
[2]  
2013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J].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2013年十大传媒伦理问题研究"课题组,张军芳,刘鹏.新闻记者. 2014(03)
[3]   薄案与李案:怎样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J].
魏永征 .
新闻记者, 2014, (01) :81-83
[4]   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 [J].
韩志明 .
公共管理学报, 2012, 9 (02) :52-66+124
[5]   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11, (09) :46-50
[6]   “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 [J].
成伯清 .
人民论坛, 2011, (18) :20-21
[7]   略论情感的社会方式——情感社会学研究笔记 [J].
王宁 .
社会学研究, 2000, (04) :122-125
[8]  
怨恨、互联网与社会抗争[D]. 李亚妤.南京大学. 2012
[9]  
情感社会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特纳 (Turn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