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耀斑-激波非对称传播的统计研究

被引:12
作者
魏奉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所北京
关键词
太阳耀斑; 非对称性; 地磁扰动; 宇宙线; 激波面; 动力学; 地磁场扰动; 地磁变化; 行星际激波; 地球物理效应; 太阳风速; 非对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耀斑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物理效应(地磁扰动和宇宙线Forbush下降)、空间飞船的直接观测和射电源的行星际闪烁(IPS)观测的综合研究,得到了有关耀斑-激波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一些新认识.要点是:耀斑-激波相对耀斑法线常表现为非对称传播,最快的传播方向于经度上趋向行星际螺旋形磁场一边,纬度上接近太阳电流片方向;激波的东南部是高动力学参数(V,P,N,T)和高等离子体β参数区,其西北部则相反;磁场则是激波东南部较弱而西北部最强,与动力学参数的分布截然相反;激波东南部的能量高于西北部.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耀斑-激波非对称传播的三维物理模型.该模型和新近根据大量飞船观测所进行的统计研究结果一致,能统一而自然地解释耀斑-地球物理效应随源耀斑分布的非对称性.耀斑-激波的三维非对称性传播和结构可能是其“效应”的非对称性分布的基本起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太阳活动高年期间(1978—1981)耀斑-行星际激波传播的三维平均特性——日本行星际闪烁(IPS)观测的初步分析 [J].
魏奉思 .
空间科学学报, 1986, (01) :76-81
[2]   关于利用行星际闪烁(IPS)观测进行地球磁暴急始预报的初步探讨 [J].
魏奉思 .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05) :417-423
[3]   太阳耀斑引起的日球和地磁扰动 [J].
章公亮 .
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 1984, (03) :254-262
[4]   冲击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的传播 [J].
魏奉思 .
空间科学学报, 1982, (01) :63-72
[5]   根据宇宙线Forbush下降计算地球轨道附近的耀斑击波 [J].
魏奉思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1) :1-12
[6]   耀斑日面位置与磁扰关系的不对称性 [J].
章公亮 .
地球物理学报, 1963, (01) :32-40
[7]  
日冕膨胀和太阳风[M]. 科学出版社 , (美)亨德豪森(Hundhauccscn, 1985
[8]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are-generated collisionless interplanetary shock wave propagation[J] . S. Pintér.Space Science Reviews . 1982 (1)
[9]  
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 of radio sources during August 1972[J] . Takakiyo Kakinuma,Takashi Watanabe.Space Science Reviews . 1976 (4)
[10]  
Hydromagnetic shocks in the solar wind[J] . K. W. Ogilvie,L. F. Burlaga.Solar Physics . 196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