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鉴定

被引:16
作者
赵杰 [1 ]
张宏昌 [2 ]
姚娟妮 [1 ]
黄丽丽 [1 ]
康振生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檗; 转主寄主; 有性繁殖;
D O I
10.13346/j.mycosystema.2011.06.004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萌发的小麦条锈菌冬孢子接种采自陕西省境内的陕西小檗、少齿小檗和长穗小檗,3种小檗均产生了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用人工接种小麦条锈菌冬孢子在陕西小檗上产生的锈孢子器接种小麦铭贤169产生了典型的条锈菌夏孢子堆症状。特异性PCR和DNA序列分析表明,人工接种产生于小檗上的锈孢子、接种锈孢子于小麦上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小麦条锈菌DNA的ITS区序列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用采自田间受锈菌侵染的小檗叶片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铭贤169,经培养在小麦铭贤169叶片上产生了典型的条锈病症状。从而证实,在自然条件下,在中国,小檗不仅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而且小麦条锈菌可在小檗上完成其有性繁殖过程。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揭示我国小麦条锈菌高度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毒性变异机理、完善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95 / 90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我国小麦条锈菌体细胞遗传重组的分子证据 [J].
陆宁海 ;
詹刚明 ;
王建锋 ;
黄丽丽 ;
康振生 .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06) :561-568
[2]   小麦条锈菌异核新菌系的筛选及核游离试验研究 [J].
康振生 ;
李振岐 ;
商鸿生 .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02) :101-105
[3]   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产生的一新菌系 [J].
康振生 ;
李振岐 ;
商鸿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01) :97-99
[4]   洛夫林10常温致病新菌系的发现 [J].
康振生 ;
李振岐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 (04) :18-28
[5]   关于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的初步探讨 [J].
李振岐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 (03) :83-92
[6]  
中国植物志.[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主编;孔宪需等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7]  
秦岭植物志.[M].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8,
[8]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presents high diversity and recombination in the over-summering zone of Gansu, China [J].
Duan, X. ;
Tellier, A. ;
Wan, A. ;
Leconte, M. ;
de Vallavielle-Pope, C. ;
Enjalbert, J. .
MYCOLOGIA, 2010, 102 (01) :44-53
[9]   Evidence of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wheat yellow rust populations of a Chinese oversummering area [J].
Mboup, M. ;
Leconte, M. ;
Gautier, A. ;
Wan, A. M. ;
Chen, W. ;
de Vallavieille-Pope, C. ;
Enjalbert, J. .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2009, 46 (04) :2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