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科研机构融入国际学术知识网络的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6
作者
HENNEMANN Stefan [1 ]
汪涛 [2 ]
机构
[1] 吉森大学地理系
[2] 不详
关键词
科学技术体制; 全球知识流动; 知识网络; 文献网络分析;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1.09.003
中图分类号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科学技术体制现在正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仅高校进行了合并和重组,一些公共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全面调整以应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国家政策和全球化的趋势还要求中国科学研究体系融入到全球科研体系中。通过对1998~2004年的国际科学刊物中有中国参与发表的合作论文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哪些科研机构在直接或间接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组织研究成果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中国科研机构不同科研组织与国外高校间的知识联系存在着相当稳定的等级序列,精英高校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公共研究机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精英高校在本地和全球科研机构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虽然北京处于中国知识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但这种空间上的核心边缘差异表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精英高校的主动融合效应和全球知识系统的涓滴效应共同推进了中国学术知识网络的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043 / 10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虚拟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J].
任建兰 ;
田磊磊 .
地理科学, 2011, 31 (03) :329-336
[2]   SCI、SSCI收录人文地理学期刊介绍及投稿建议 [J].
王丹 .
地理科学, 2010, 30 (04) :636-642
[3]   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 [J].
沈丽珍 ;
顾朝林 .
地理科学, 2009, 29 (06) :787-793
[4]   研究型大学与知识创新 [J].
江莹 ;
龚岚 .
中国软科学, 2002, (01) :33-37
[5]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J].
方新 .
科研管理, 1999, (03) :7-12
[6]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 2003
[7]  
Structural Holes and New Dimensions of Distanc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 of China's Optical Technology Sector[J] . Ingo Liefner,Stefan Henneman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011 (4)
[8]  
Paths to the futur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 J. Thomas Ratchford,William A. Blanpied.Technology in Society . 2008 (3)
[9]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ransfer in local and global technology networks: a system dynamics perspective[J] . Rosa Maria Dangelico,Achille,Claudio,Garavelli,Antonio,Messeni,Petruzzelli.Int. J. of Globalis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 2008 (3)
[10]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J] . Peter Scott.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 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