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15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机构
[1] 厦门大学海洋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北京,福建厦门
关键词
碳循环; 二氧化碳; 初级生产力; 全球变化; 南大洋; 北冰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2 [环境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生产力比历史上所认为的要高 ,在全球变化的作用下 ,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碳汇区 ;南大洋主控着人为源CO2 的海气交换通量 ,而生产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影响着其吸收CO2 的潜力。目前制约着对两极碳循环进一步认识所缺乏的资料包括 :极区碳汇的时空变异、南大洋的Fe限制及Fe假说、紫外增强对极区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全球变化对两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 ,碳循环的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 ,以及通过碳循环人为干预全球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 ,中国也十分重视极区碳循环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E~ 80°W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CO2 的汇 ,其中在 45°W~ 30°W及 10°W~ 10°E之间 ,是CO2 的强汇区。北冰洋的一些海区也表现为很强的碳汇区。计算得出 ,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区 7月到 9月CO2 吸收通量为 0 13g/ (m2 ·d) (碳 )。南大洋夏季CO2 吸收通量为 0 1g/ (m2 ·
引用
收藏
页码:263 / 2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附视频 [J].
高众勇 ;
陈立奇 ;
王伟强 .
极地研究, 2001, (03) :175-186
[2]   南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 [J].
王伟强 ;
黄宣宝 ;
张远辉 .
台湾海峡, 1998, (03) :262-268
[3]   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海气通量 [J].
张远辉 ;
黄宣宝 ;
王伟强 .
极地研究, 1997, (02) :79-83
[4]  
中国海洋学文集[M]. 海洋出版社 , 宁修仁等著, 1998
[5]  
Dete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eaice extent changes in the 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19491996 .2 JACKA,T H,BUDD W F. Annals of Glaciology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