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对中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18
作者
柳建文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触发; 动员; 结构张力; 制度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行动者视角看,"流言与暗示"、"话语意识与共意达成"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触发及动员过程;从社会政治结构视角看,社会结构紧张与利益表达渠道的相对封闭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的结构性张力。同时,"行动"与"结构"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事件的触发和演变过程中,结构压力不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行动"推动了"结构"变化和制度变迁。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6+130 +1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 [J].
蔡禾 ;
李超海 ;
冯建华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1) :139-161+245
[2]  
消息如何变成谣言.[J].党国英;.中国新闻周刊.2008, 22
[3]   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 [J].
王国勤 .
学术界, 2007, (05) :264-273
[4]   大竹事件背后的官场逻辑 [J].
尹鸿伟 .
南风窗, 2007, (04) :52-53
[5]   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 [J].
于建嵘 .
学海, 2006, (02) :26-32
[6]   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 [J].
李怀 .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03) :50-58
[7]   专家纵论万州事件:恶性循环下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折射 [J].
周远征 .
科学咨询, 2004, (11) :12-13
[9]  
集体行动的逻辑.[D].姚胜南.西北师范大学.2007, 07
[10]  
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胡百精;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