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3年中国19省白纹伊蚊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52
作者
吴海霞
刘起勇
刘小波
鲁亮
郭玉红
岳玉娟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监测; 生境; 温度带; 降水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84.1 [蚊、白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19个省病媒生物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趋势,为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中诱蚊灯法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环境监测的白纹伊蚊数据,按监测点所在温度带、降水带,进行不同监测生境、月份、年份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3年全国白纹伊蚊总密度为0.036只/(灯·h)。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牲畜棚和农户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都是7月密度最高,而公园、医院和居民区7—8月密度均较高;白纹伊蚊密度最高年份为2006年,其后密度明显下降,2010年和2013年略有回升。不同温度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达0.091只/(灯·h),其后依次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监测点未监测到白纹伊蚊;暖温带的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晚于亚热带的7月;热带的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有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10月;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密度2010—2012年出现明显的上升。不同降水带中,发现白纹伊蚊分布的3个降水带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降水量400~800 mm区域的白纹伊蚊密度最高,达13.89只/(灯·h),其后依次为800~1600 mm、>1600 mm区域,<400 mm区域未发现白纹伊蚊;不同降水带中白纹伊蚊密度全年均呈单峰曲线,年均降水量400~800 mm区域白纹伊蚊密度全年最高峰出现在9月,800~1600 mm区域密度最高峰出现在8月,>1600 mm区域6—11月密度均较高;>1600 mm区域密度在2008年后一直缓慢上升。结论不同监测环境、温度带、降水带、月份、年份的白纹伊蚊密度存在差异,提示在白纹伊蚊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上不同的生境、温度带(地区)、月份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10 / 3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气候变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影响研究进展[J]. 樊景春,刘起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07)
[2]   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 [J].
杨舒然 ;
刘起勇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24 (01) :1-4
[3]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 [J].
江毅民 ;
严子锵 ;
胡志刚 ;
李成玲 .
热带医学杂志, 2012, 12 (02) :222-223
[4]   辽宁省北部城市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J].
王树诚 ;
丁俊 ;
张稷博 ;
王晓莉 ;
刘成模 ;
韩来顺 .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20 (03) :191-192
[5]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沈阳城市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J].
谭丽 ;
何兴元 ;
陈玮 ;
李小玉 ;
徐文铎 ;
唐玲 .
生态学杂志, 2008, (07) :1141-1148
[6]   白纹伊蚊-登革热的重要媒介 [J].
安继尧 ;
严格 ;
张学文 ;
阎丙申 .
医学动物防制, 2003, (08) :449-452
[7]   广西登革热蚊媒监测 [J].
谭毅 ;
冯向阳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3, (02)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