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急尖长苞冷杉与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11
作者
林玲 [1 ]
陈立同 [2 ]
郑伟烈 [1 ]
罗建 [1 ]
赵长明 [2 ,3 ]
机构
[1]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2]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川滇高山栎;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 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 海拔梯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1 [植物与非生物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自然分布海拔范围内采集叶片样品,测定其δ13C与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与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LMA)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8.88‰-27.06‰之间,平均值是-28.11‰;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29.11‰-25.57‰之间,平均值是-27.63‰;与全球高海拔和青藏高原植物叶片的δ13C值相比,前者变化范围小且偏低,而后者变化范围及平均值相对比较接近.随着海拔的升高,急尖长苞冷杉叶片δ13C和LMA并不是线性增加,而是呈不规则的变化,而川滇高山栎叶片δ13C和LMA则显著线性增加,且δ13C和LMA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这说明,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虽然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叶片δ13C和LMA响应趋势不同,但是δ13C和LMA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却不受树种种类影响而具有普遍性;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群落内物种种内和种间竞争能力大小的差异,以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如温度、降水等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048 / 10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西藏色季拉山主要林型土壤的水文功能 [J].
王景升 ;
王文波 ;
普琼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02) :48-51
[2]   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生长状况研究 [J].
王景升 .
西藏科技, 2004, (09) :55-57
[3]   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J].
冯虎元 ;
安黎哲 ;
陈拓 ;
徐世健 ;
强维亚 ;
刘光 ;
王勋陵 .
冰川冻土, 2003, (01) :88-93
[4]   祁连圆柏中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J].
陈拓 ;
秦大河 ;
何元庆 ;
任贾文 ;
刘晓宏 .
冰川冻土, 2002, (05) :571-573
[5]   西藏林芝冷杉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J].
刘晓宏 ;
秦大河 ;
邵雪梅 ;
任贾文 ;
王瑜 .
冰川冻土, 2002, (05) :574-578
[6]   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候信息 [J].
李相博 ;
陈践发 ;
张平中 .
沉积学报, 1999, (02) :160-164
[7]  
Picea seedlings show apparent acclimation to drought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 the eastern Himalaya[J] . Chunyang Li,Shirong Liu,Frank Berninger.Trees . 2004 (3)
[8]  
Variations of stomatal density and carbon isotope values of Picea crassifolia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J] . Wei-ya Qiang,Xun-ling Wang,Tuo Chen,Hu-yuan Feng,Li-zhe An,Yuan-qin He,Gang Wang.Trees . 2003 (3)
[9]   Water availability and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in conifers [J].
Warren, CR ;
McGrath, JF ;
Adams, MA .
OECOLOGIA, 2001, 127 (04) :476-486
[10]   Holocene treeline history and climate change across northern Eurasia [J].
MacDonald, GM ;
Velichko, AA ;
Kremenetski, CV ;
Borisova, OK ;
Goleva, AA ;
Andreev, AA ;
Cwynar, LC ;
Riding, RT ;
Forman, SL ;
Edwards, TWD ;
Aravena, R ;
Hammarlund, D ;
Szeicz, JM ;
Gattaulin, VN .
QUATERNARY RESEARCH, 2000, 53 (03) :3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