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被引:42
作者
谢富仁
张世民
窦素芹
崔效锋
舒塞兵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北京
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 构造应力场; 地壳形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1 [地震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断层滑动资料确定的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形变分析结果, 较好地解释了青藏高原北、东边缘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动力学演化特征: 在中新世中晚期至早更新世末期, 青藏高原北、东边缘主要受来自印度板块碰撞青藏块体产生的垂直块体边界方向的挤压, 在高原周缘主要形成逆断裂. 构造应力场以逆断型为主; 早更新世末期以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 高原内部挤压变形增大. 与此同时, 在高原东侧边缘形成北西-南东方向的引张, 构成了高原东部块体向东、南东方向滑移的有利条件, 从而导致了高原周边一系列断层由逆冲改变为走滑, 构造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 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相对早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1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J].
谢富仁,祝景忠,舒赛兵 .
地震地质, 1995, (01) :35-43
[2]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J].
谢富仁 ;
祝景忠 ;
粱海庆 ;
刘光勋 .
地震学报, 1993, (04) :408-418+521
[3]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 [J].
谢富仁 ;
刘光勋 .
中国地震, 1989, (03) :28-38
[4]   由多个小震推断的青甘和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J].
许忠淮 ;
汪素云 ;
黄雨蕊 ;
高阿甲 ;
金小锋 ;
常向东 .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5) :476-486
[5]   我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及有关问题 [J].
李方全 ;
刘光勋 .
地震学报, 1986, (02) :156-171
[6]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J].
阚荣举 ;
张四昌 ;
晏凤桐 ;
俞林胜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96-109
[7]  
海原活动断裂带[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0
[8]  
西藏第四纪地质[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3
[9]  
西藏地貌[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