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李刚华 [1 ]
李德安 [2 ]
宁加朝 [2 ]
黄庆宇 [2 ]
顾伟 [1 ]
杨从党 [3 ]
王绍华 [1 ]
凌启鸿 [1 ]
丁艳锋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农科站
[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氮素; 秧苗密度; 秧龄; 杂交水稻; 秧苗素质;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08.06.009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10 / 6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水稻氮素和叶绿素SPAD叶位分布特点及氮素诊断的叶位选择 [J].
李刚华 ;
薛利红 ;
尤娟 ;
王绍华 ;
丁艳锋 ;
吴昊 ;
杨文祥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6) :1127-1134
[2]   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 [J].
兰华雄 ;
王建明 ;
杨居钿 .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02) :50-54
[3]   利用叶绿素计(SPAD-502)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荐追肥的研究进展 [J].
李刚华 ;
丁艳锋 ;
薛利红 ;
王绍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3) :412-416
[4]   “Ⅱ优084”在永胜涛源创世界水稻单产新高的栽培模式探讨 [J].
徐福荣 ;
戴陆园 ;
张红生 ;
王建军 ;
黄跃 ;
杨洪 ;
杨高群 .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S1) :44-48
[5]   水稻主茎总叶数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J].
钟代彬 ;
罗利军 ;
梅捍卫 ;
郭龙彪 ;
王一平 ;
余新桥 ;
应存山 ;
黎志康 .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1) :8-13
[6]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J].
袁平荣 ;
孙传清 ;
杨从党 ;
周能 ;
应继峰 ;
S.Peng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2000, (06) :756-762
[7]   超高产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特点研究 [J].
刘军 ;
余铁桥 ;
贺汉林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8]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 [J].
丁艳锋,黄丕生,凌启鸿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4) :14-18
[9]   关于稻麦理论分蘖数计算公式的一些补充 [J].
莫惠栋 .
作物学报, 1992, (04) :312-316
[10]   水稻稀播少本插高产技术的研究 [J].
蒋彭炎 ;
姚长溪 ;
任正龙 .
作物学报, 1981, (04) :24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