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

被引:18
作者
陈建芳
郑连福
陈荣华
郑玉龙
陈文斌
M.G.Wiesner
H.K.Wong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德国汉堡大学生物地球化学与海洋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颗粒通量,物质组成,沉积速率,南海;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8.03.003
中图分类号
P736.21,P512.3 [];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通过大孔径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多年测量及对样品的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与中部深海区1000m左右水深颗粒通量大约为90mg·m-2·d-1,在多数情况下,季风期间的颗粒通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高。颗粒物主要组成为钙质生物来源的CaCO3、生物硅、岩源物质及海洋生物来源的有机质。颗粒通量与组成在水柱中的垂向变化表明,生源组分中CaCO3及有机质随深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减少。颗粒物侧向运动可能是造成某些时段南海中部深层颗粒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颗粒物质在进入深海沉积物之前,CaCO3、生物硅均在深层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发生大量的溶解作用。有机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硅质与钙质壳体的溶解而使结合在壳体内部的有机质随之溶解造成;另一方面可能与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有关。岩源物质除水柱沉降之外,还可以通过浊流等底层搬运机制进入南海北部及中部海盆,其中在南海北部这种搬运作用更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沉积物捕获器与全球变化研究 [J].
陈建芳 ;
郑连福 .
海洋通报, 1996, (01) :41-47
[2]  
南海中部海域环境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国家海洋局编;.海洋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