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初报

被引:2
作者
张改生
李正德
机构
[1] 西北农学院农学系
关键词
雄性不育系; 印度; 矮生; 正反杂交; 不育系; 南亚; 麦类作物; 小麦; 不育株率; 反回交; 育性表现; 回交后代; 自交结实; 研究初报; A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求小麦新的不育类型,从普通小麦(T.aestivum L.)种内的一些品种和变种中,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材料,以77(2)—1为共同亲本,进行了正反杂交和正反回交,并对其后代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77(2)—1和印度矮生(T.sphaer-ococcum Perc.)的正反杂交后代和正反回交后代育性表现显著不同。当以77(2)—1做母本与印度矮生杂交时 F1代表现为低不育,F2代的育性发生分离,可育与不育的比例呈3:1。用印度矮生做父本与其 F1代连续回交,则 BC1、BC2和 BC3的后代全为不育株,从此便成为新的稳定的 AS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由于新不育系是由栽培普通小麦的细胞质和印度矮生的核组配而成,故用此二变种名的第一个字母结合而命名为 AS 型。然而,反交结果大不相同。当以印度矮生做母本与77(2)—1杂交,F1代表现育性正常,F2代育性无分离,仍为全育。用77(2)—1做父本与其 F1代连续回交,BC1和 BC2的后代也为全育。令人惊异的是:用反交 F2代分离出来的性状与77(2)—1相似的可育单株,也能保持先正交、再回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全不育株,得到了全保持系。从上述初步结果可以看出:①栽培普通小麦种内某些品种或某些变种的细胞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在特定的质核搭配组合中对育性能产生质的差异。②利用这种分化,为在普通小麦种内找到稳定的新不育质源以创造新型三系提供了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between species of Triticum and Aegilops . Location of the variation on the chloroplast genome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ytoplasm[J] . C. M. Bowman,G. Bonnard,T. A. Dye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83 (3)
[2]   GENETIC MALE STERILITY IN WHEAT [J].
ATHWAL, DS ;
PHUL, PS ;
MINOCHA, JL .
EUPHYTICA, 1967, 16 (03)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