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灌浆特性和产量结构分析

被引:1
作者
张金文,王晓明,牛俊义,关彦荣,于泽荣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莜麦,产量结构,灌浆,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旗叶光合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6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用6个莜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明:1.莜麦产量结构表现多样性,单株穗数时单株籽粒产量贡献大于穗粒数和粒重,多穗型结构的品种产量较高。2.灌浆高峰期在开花后14~28天,在开花后35天粒重最高,籽粒体积和灌浆持续期对粒重的影响大于平均灌浆速度。3.植株上部器官最大干物质积累的时间序列是倒二叶→旗叶→穗下节间→颖壳→籽粒。各营养器官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率大小次序为:穗下节间>倒二叶>旗叶>颖壳,而同化物的移动率则以倒二叶和旗叶为高。4.旗叶光合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增加可提高穗粒重。旗叶面积与籽位大小呈正相关,但大叶型品种的结实率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干旱半干旱地区莜麦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J].
张恩和,王晓明,牛俊义 .
甘肃农业科技, 1994, (04) :3-5
[2]   旱地莜麦丰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方案的研究 [J].
刘彦明,曹玉琴,郸擎东,贺永斌,姚永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4, (02) :95-99
[3]   旱地春小麦育种途径探讨 [J].
张金文 ;
牛俊义 .
甘肃农业科技, 1993, (04) :8-9
[4]   大麦抽穗后灌浆物质积累、分配与后期管理的关系 [J].
仇志荣 .
大麦通讯, 1986, (03) :3-5
[5]   大穗型水稻的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能力的研究 [J].
戚昌瀚 ;
贺浩华 ;
石庆华 ;
曾宪江 .
作物学报, 1986, (02) :121-127
[6]  
农业试验统计.[M].莫惠栋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薛应龙 主编;上海植物生理学会 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