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共同代理模型的分析

被引:11
作者
彭涛 [1 ]
魏建 [2 ]
机构
[1]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2]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委托代理; 共同代理; 制度变迁;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0.12.010
中图分类号
F325 [农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效果为何偏离了本初目标?从现实情况和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出发,综合考虑涉及村民自治的三个核心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乡镇政府、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共同代理关系。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强势的乡镇政府对于背离村民利益目标的追求,是导致村民自治制度严重偏离其目标的关键原因。取消农业税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利益的一致水平,村民自治的实施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城镇化、商品化等挑战,仍与理想目标有所差距。要实现理想状态的村民自治,就要切实将乡镇政府转变为村民的代理人,打破原有的共同代理关系,促使乡镇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提高村干部素质和完善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与基层干群关系改善之道 [J].
刘明兴 ;
徐志刚 ;
刘永东 ;
陶然 .
管理世界, 2008, (09) :82-89
[2]   中国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变迁及其影响——由均势到非均势 [J].
魏建 ;
赵钱龙 .
学习与探索, 2008, (02) :156-161
[3]   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 [J].
叶敬忠 ;
杨照 .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1) :17-23+110
[4]   中国乡村治理中“国家—社会”的研究路径——新时期国家介入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J].
刘涛 ;
王震 .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05) :57-64+72+81
[5]   税费改革背景下乡镇政权的“政权依附者”角色和行为分析 [J].
饶静 ;
叶敬忠 .
中国农村观察, 2007, (04) :38-45+60
[6]   从村治过程看乡村关系 [J].
张东波 .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5) :201-206
[7]   村级治理及村庄公益事业发展研究——基于121个行政村的调查报告 [J].
张晓辉 ;
李剑 ;
王佳 .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05) :15-21+79
[8]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情况及区域分布 [J].
张林秀 ;
李强 ;
罗仁福 ;
刘承芳 ;
罗斯高 .
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1) :18-25
[9]   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 [J].
程为敏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3) :126-133+208
[10]   论乡政与村治间的博弈 [J].
李维意 .
云南社会科学, 2004, (04) :1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