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社会组织参与冲突管理的功能与可行性分析——基于与公共行政组织的比较视角
被引:1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伯艳
[
1
,
2
]
机构
:
[1]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来源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11年
/ 13卷
/ 03期
关键词
:
社会组织;
功能;
冲突管理;
D O I
:
10.16273/j.cnki.53-1134/d.2011.03.035
中图分类号
: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社会组织和公共行政组织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在公共冲突的治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点,具有功能互补性。针对于公共行政组织在公共冲突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自上而下的体制性压力、冲突治理负担过重、体制性迟钝、行政化色彩过强、中立性较差、被动反应式的管理模式等欠缺,社会组织借助于利益整合和利益表达、冲突中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创造建设性地冲突解决方案等公共冲突参与方式来实现其推动公共冲突化解的功能,在冲突的预防以及公共冲突的化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以政府主导为主、以冲突平息为目的的冲突处置途径向强调社会组织多元参与、致力于冲突深度解决的冲突化解途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也拥有了越来越多参与公共冲突治理的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民间组织30年.[M].王名;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李维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转型与断裂.[M].孙立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谁还在行使权力.[M].沈岿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调解中的社会规则——立足“小小鸟调解委员会”的调研与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巍
[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0,
(05)
: 20
-
30
[6]
论行政性垄断主体——以公共行政组织为中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琼
[J].
法学杂志,
2010,
31
(06)
: 33
-
37
[7]
社会转型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和谐共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伯艳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
29
(06)
: 56
-
61
[8]
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名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9,
(03)
: 5
-
12+159
[9]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对我国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
陈路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陈路芳
[J].
理论探讨,
2009,
(03)
: 24
-
28
[10]
论构建审调分离下的人民调解制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晓晖
[J].
法制与社会,
2009,
(01)
: 161
-
162
←
1
2
→
共 18 条
[1]
中国民间组织30年.[M].王名;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李维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转型与断裂.[M].孙立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谁还在行使权力.[M].沈岿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调解中的社会规则——立足“小小鸟调解委员会”的调研与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巍
[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0,
(05)
: 20
-
30
[6]
论行政性垄断主体——以公共行政组织为中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魏琼
[J].
法学杂志,
2010,
31
(06)
: 33
-
37
[7]
社会转型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和谐共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伯艳
[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
29
(06)
: 56
-
61
[8]
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名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9,
(03)
: 5
-
12+159
[9]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对我国频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
陈路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陈路芳
[J].
理论探讨,
2009,
(03)
: 24
-
28
[10]
论构建审调分离下的人民调解制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晓晖
[J].
法制与社会,
2009,
(01)
: 161
-
162
←
1
2
→